Archive for August, 2011

「怕」的自我戏剧化

Posted: 2nd August 2011 by Jiang Helen in 未分类

一个人在屋里睡觉迷迷糊糊的时候,闹铃响了还是很困,立刻改成懒人模式。在这个时候,最怕的就是有人敲门。初听敲门声,以为在梦里,于是没有任何反应,也不起身。但是耳朵却比任何时候都立得直。心里想着就算真的有人敲门,也不从床上爬下去应门,就让敲门人觉得屋里没人,放弃而归。但是这敲门的瞬间真的让半梦半醒的人惊吓的睡意减少了一半。 为了增加观众的理解,有必要把睡觉人的睡觉环境顺带介绍一下。不是宾馆舒舒服服的标间,家居房更是别想,而是12平的小黑屋,四个上床下桌的组合床,拉着窗帘,一个摇头扇在天花板开到最大,原本住着四个人,三个人会离开一段时间,就住着睡觉人自己了。于是整个小黑屋就变成了一个藏身的场所,甚至贩毒做二道贩子也不会有人知悉的秘密地点。睡觉人的小小的心在这小黑屋里膨胀到最大,没独自拥有过什么,但至少暂时拥有这个小黑屋。 睡觉人午睡原本是件临时起意的事情。刚刚说到有人敲门,估计多半是幻觉,于是翻个身继续睡剩下的几分钟。其实最怕的并非敲门声,而是钥匙碰撞的声音。这说明闯入者有钥匙,而且闯入者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闯入者,而是熟悉的人,是屋里其他的人,有权利和他共享小黑屋的人。他的恐惧来源于,对方不按规矩出牌,说好了走了怎么又他妈的回来了。他的下意识是大脑赶紧从半睡半醒状态回来好好想想看看自己在干什么是不是在干着见不得人的蠢事,当大脑意识到自己在睡觉的时候,心里的那种恐慌暂时减轻了一点点。 这钥匙碰撞声隐隐约约,可能是开锁的人蹑手蹑脚在调整着拿钥匙的方向;声音的悉悉索索可能是以极为缓慢的速度插入钥匙孔里,仿佛插的越慢声音越小。门锁转动的声音同样慢的不能再慢,加之睡觉人迷糊时脑子里的噪音,终究没有被听见。 不知过了多久,秒针也许就是走了一圈,睡觉人终于起身,因为敲门声和钥匙声带来的恐慌让他已经无法继续入眠,被子和枕头带来的薄厚不一的安全感已经荡然无存。门突然不重不轻地拍了一下,是风?骤然起身,关闹表,却稀里糊涂地关了机。向下面一看,旁边的桌子貌似开着灯。 那一刻,睡觉人汗毛直立,怕到极点。

支教手记 7/21

Posted: 2nd August 2011 by Jiang Helen in 未分类

2011/7/21 13:05 本来原定的上午半个小时的orientation进行了2个多小时。 学生们真的是无与伦比的可爱。这种纯真的世界真的真的久违了。那种洋溢在脸上的自然的笑容,拿同学找乐的调皮,回答问题的羞涩和紧张,似乎都离我那么远了,但瞬间的接触却让我发现了自己身上残存的孩子气。至少那一遍遍的解释和重复不会让我觉得烦心,至少在每个文静的小孩儿还有淘气包的身上我都发现了自己的影子。上午的orientation我、多丽丝、杨君荷先介绍了自己,然后进行了debate的demo,让孩子们现场出题目。接下来我们和孩子们进行了进一步的交流,和他们玩了两个游戏:猜单词吊小人儿和单词接龙,错误的要问我们一个问题。活动的目的不是单纯的互相了解,更多的是让学生们开始养成一种问问题的习惯,而不仅仅接受所谓的「知识」和「信息」。这和我要在课上讲的critical thinking也有很大的联系。在县城的小孩子们眼界相对比较狭小,因此,从信息的输入上就和城市的学生差了一大截,因此如果完全是靠接受知识来赶上城市的学生,似乎是一个没有办法实现的梦。因此更多的,是靠激发学生内心的东西,让他们自己思考更多,用现有的知识来自己发散,从而填充视野的空白。更多的审视自己的内心,总结自己的知识,运用自己的思维,这些才是更需要加强的,只有critical thinking会让内心和外界达到完美的平衡。 孩子们问了我们很多个人的问题,还有很多关于北京,关于北外和关于外面世界的问题。作为初中生的他们,也喜欢明星,充满着对大学的好奇,还有自己独特的兴趣爱好,这些都是让人振奋的。真的。在一个偏远的县城里,我依旧看到了希望。 2011/7/21 19:34 可能到离开的时候我真的舍不得这些学生了。 从来没想到学生会这样支持我的课堂教学,从来没想到学生真的会喜欢我。其实真的,无论什么样的学生只要适当地加以引导,和他们做好互动,再难的概念他们也会理解。世界上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刚刚学生们成群结队地去观看芒果节的文艺演出了。在路上碰到了86班的学生们,他们嬉笑着和我打招呼,问我,日语中的「我爱你」怎么说啊,还问,老师不和我们一起去啦?我真的超级感动。这些学生们真的太可爱了,我想,这可能就是所谓「将心比心」吧,我教他们的时候用最大的努力,怀着一种想要改变哪怕一个学生的态度。在讲完课离开教室的时候,第一排的一个男生坐在位子上用我听不太懂的带着广西方言的普通话说,老师你别走啦,就在我们班教吧。还有同学在下面喊,老师留在这里吧,很有前途哒。想起这些片段,除了感动还是感动。无论身处什么环境,这种情感的流露确实是最好的回报。现在,孩子们都去看表演了,校园里空荡荡,我心里也空荡荡,这些孩子的存在多美好。 在课上我主要讲了两件事:critical thinking (nothing is absolutely true/ follow your own voice)和live up your dream.设定的主题是You Got A Dream, You Got To Protect It.其实我整个课程的基础或者核心思想就是critical thinking.以我的经验来看,在初中的时候告诉他们思考的方式是再好不过的时机。回想我初中时那种对老师的言听计从,不加判断的思维,一直跟随我到高二,虽然是很乖学习很好的孩子,但是头脑依旧空白。因为没有自己审视事物、判断事物的能力,没有多想一步的冲动,不是因为我没有那种能力,而是单纯因为没有人告诉我需要这样做,没有人告诉我今后的路需要的不是言听计从,而是独立思考。幸好,在高二的时候我看了一部电影,改变了我成长轨迹的电影《死亡诗社》,这也是我要在第三天要给孩子们看的电影。我终于明白,follow your own heart是一件多么难能可贵的事情,对于学生来讲能在自己迷茫的时候,迷茫得只能以极端方式反叛的时候告诉他们如何坚持自己的梦想,如何坚持自己所爱,不盲目跟随主流是多么地重要。因此,我希望能做像Keating一样的引导者,让学生了解批判性思维,了解独立思考。它和梦想的联系是,我要思考自己的梦想到底是什么,我到底要什么?名和利?还是别的?同时坚持自己的梦想也需要批判性思维,我可以做什么样的事,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我能不能坚持直到梦想实现。 课堂上有几件事我记得非常深。我观察到一个坐在教室最后一排的男生一直认真地听我的课,但是一个字都没有记录,但我可以感觉到他的头脑在和我一起转动。下午第二节课我问What’s your dream的时候,他主动站起来说,「I want to be a policeman.」这个男生真的不简单,我的直觉告诉我,他是一个思考者,一个心中有数但不善表达的孩子。我有种感觉,就是我的话他听了进去,他感觉到了我想传达给他们的讯息,传达给他们的value.还有一个男生,坐在教室中间,记录非常认真,从他的眼中我可以看到强烈的求知欲。他的英语在班里算是不错的了。另外一个学生,就是希望我带班的那个男生,是一个喜欢表达感情表达想法的人,我感觉到他的灵魂十分的自由,他接受我所讲应该是最快的,回应也比一般学生快一些。不知道为什么,我对这些学生注入了很多感情,即使我以前经常在辩论训练营给其他学生讲课,我也没有过这种感情联系。也许是因为这些学生的纯净吸引着我,他们的感情流露的最为真诚,没有城市的乌烟瘴气和面具的遮掩,没有为了奖项争名逐利的躁动,有的只是透明的灵魂。无论有没有求知欲,无论爱上课与否,他们真实的一面完全的展现在我面前,我对这种真实感到亲切与久违。可能也是因为他们年轻,年轻的他们束缚在小城,但可以感觉到他们在找寻更加广阔的空间,寻找可以贴合社会并融合梦想的途径。终于开始有些明白为什么一些精英高等院校毕业的大学生选择去偏远地区支教,去环境恶劣的地方教孩子们,因为这些孩子们值得教,不能因为他们生长的环境不好就放弃他们,他们中的一些人也许是非常有潜质的学生,也许他们所说的希望成为工程师、科学家、警察的梦想全会实现,也许他们真的能有一天环游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