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你, 我终于回来啦。其实我一周之前就回来了,回来之后开始选课各种瞎忙现在终于把一切都差不多搞定,迫不及待想和你说说这次的欧洲暴走啦。我去了整整一个月,这一个月真的是太珍贵了。走到一半多的时候开始觉得微微疲惫,但当我踏上一个新的城市的时候依旧会兴奋不已,然后把疲惫忘记得一干二净。先说说我这次的行程吧,从德国开始,从北向南,从西到东,在德国停留的时间最长,半个月,然后去了瑞士、意大利、奥地利、匈牙利和捷克,再回到德国,然后飞回爱丁堡。这一路住青年旅店,也结识了不少同样的背包客,每次的相遇相识然后告别慢慢成为了routine一样的事情,开始会有些许伤感,后来却觉得这是最好的认识驴友的方式,而且是一种神奇的方式。我在海德堡遇到了一个在法国读书也四处旅行的上海女孩,当时我绝对没想到我们会结下很深的缘分并且一起玩了慕尼黑和维也纳。在火车上还碰到了黑人传教士,我觉得是“耶和华见证者”一派的,他传教的内容和这一派甚是相像;在翡冷翠还碰到了耶路撒冷来的犹太人,在萨尔斯堡碰到了台湾驴友……这些人点缀了我这次的旅行,这种相遇真的是再美好不过的事情。 除了这些单独的人之外,由于去了不少国家,我也对这些国家的民族性格有了大致的感受,并且自觉或是不自觉地,会对他们进行对比。我对德国人的印象最好,可能因为我高中时也曾去过德国,也会一些德语,所以可能对德国和德国人有着先入为主的亲切之感。圣诞的那几天我在德国人家里度过的。这家德国人和我有着不解之缘,他们是我高中交换的partner的家,回国之后的五六年我们一直都在用邮件联系,由于各种原因几次即将成行的重逢计划都宣告泡汤,谁想命运给了我这次机会,让我被宿命推动着,终于重逢!这是我第一次真正过圣诞节。圣诞夜的上午和他们一起去shopping,下午吃真正的樱桃蛋糕、黑森林蛋糕,然后装饰圣诞树(装饰圣诞树也是有各种讲究的 很奇特~),晚上去教堂听牧师讲话、祈祷、唱颂歌、做弥撒,从教堂出来之后大家在门口紧紧相拥,说着“Frohe Weinachten!” (Merry Christmas!)那一刻我真的觉得自己是family的一员,那种温暖是我一个人在外从未体会过的。回去之后的圣诞大餐也很新颖,烧烤奶酪和烤肉。其实这些美食在市面上都没有得卖,到处是快餐,欧陆人特别注重饮食,但好像只有在自己家庭内部才是。 走在德国的每条街巷,遇到许许多多友好的人们,我一直在想,是什么让德国人在二战之后有着如此巨大的转变,从那样军国主义的氛围逐渐拥有如此包容的态度?我去了大大小小的博物馆、故居,希望能从它们之中找到答案。慢慢地,虽然现在我依旧没有准确的答案,但它的面貌却在我逐渐的行走中显现:德国民族是一个被艺术和文明冲淡了血腥气息的民族,纵观德国历史,充斥着侵略、战争、掠夺…Stereotype也显示着他们的刻板和古董,但德国人对哲学、艺术以及音乐的激情,使得他们变得又特别的柔软。这两者在历史长河中逐渐糅合,形成了现在多面的性格。在汉堡的维利勃兰特(为被杀害的犹太人下跪的德国总理)故居,在波恩的德国历史博物馆,我都看到了德国人对历史的尊重,以及人性的柔软。在每一个德国人身上,我似乎都看到了一种单纯,那是被二战的炮火震颤之后在废墟里重新挖掘出来的善良,那种弥补过去的急切在整个民族身上得到了放大。 意大利人和德国人相比就并不那么真诚。从小事说,在意大利跨的年,到处脏乱差,就像被垃圾弹炮轰炸过一样,因此我对意大利的第一印象并不那么好。不过无论是威尼斯、翡冷翠还是罗马,那种市井气息还是十分吸引人的,很生活,很亲切。人们似乎很会盘算,问个路都找你要钱。意大利人的随便真的不是吹的,即使在鲜花广场,布鲁诺为真理而宁愿烧死的地方,也到处是烂菜叶、垃圾成堆…甚至布鲁诺雕像也是脏兮兮的,几个年轻人在下面边抽烟边flirting. 我想,要是布鲁诺能看到这一切的话得多么的失望啊,要是在德国或者维也纳,他们都会被小心翼翼地爱护着,百年之后仍会有仰慕者送上鲜花和贺卡(比如我去的在维也纳很偏僻很偏僻的莫扎特墓)。后来,当我离开意大利之前,我才有些理解了When in Rome, do as Romans do的含义。这句话我一直理解为“入乡随俗”,现在觉得其实并不准确。因为这句话并非对所有国家所说,而是单单对意大利人,罗马人说的。Being an Italian, 其实也是件很享受的事情,那种随意的甚至有些不负责任的态度,享受生活过头的慵懒就是意大利,那些开始让我无法忍受的事情,才是真正的意大利。意大利的午后真的令我太难忘了,托斯卡纳的阳光名不虚传,漫步在阿诺河畔但丁遇见情人的桥上,阳光好不吝惜地洒在身上,或是坐在米开朗基罗广场,俯瞰整座翡冷翠……那一瞬间你就会立刻原谅意大利的不拘小节和意大利人的嚣张,因为他们有着如此引以为傲的东西。还有,教皇的领地梵蒂冈太令我震撼了,不到梵蒂冈,不到西斯廷教堂,就真的无法想象一个人的能力有多大。看着《雅典学派》《创世纪》《最后的审判》等等米开朗基罗的真迹,有很多难以言明的情感一起涌入心头,画上显现出的恢弘与巨大的压抑似乎是对梵蒂冈的最好标注。 又啰啰嗦嗦了这么久,其实也只是说了冰山一角,我猛地回到爱丁堡,感觉这一个月像做了一场梦一样。照片来不及整理,心情来不及收拾就又投入到各种忙碌之中。之后慢慢消化慢慢说吧。 亲爱的你,我一直觉得你的气质和英国或者欧洲特别搭配,美国对于你来说也许微微浮躁了一些,但或许是因为我没去过美国,也不了解美国的缘故吧。欧洲绝对有着非同一般的气质和气场,我觉得自己的心态越来越开始接受它,并积极地欣赏它啦。 想你的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