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September, 2012

转述者的罗曼蒂克

Posted: 1st September 2012 by Jiang Helen in 8000公里之外

无论自己或是别人的事情,一经转述,便会自然而然地被涂上一层罗曼蒂克的糖霜。转述者可以是别人,但大部分时候是自己。自己说自己的事情,不应该被称作转述,但当你开口的时候,啊,你终于发现,其实你在讲述另一个人的故事。自己的事情不想讲的过于平庸或草率,但又不想流露出自己的真实情感,便在情节上稍作艺术加工,轻描淡写一些细节,浓墨重彩那些稍稍戏剧化的片段。我们一直在编写以自身经历为蓝本、与自己有关亦陌生的故事情节。直到最后,主人公和转述者合二为一。 林林总总的旅行文学,绘声绘色讲述自己经历的旅行博客,在路上拥有梦想和动力的驴友们……这一切的出现让旅行变成了与青春有关的事情,在年少时如果不出去背包,似乎人生并不完整。同时,旅行和罗曼蒂克那么契合地成为了拍档,在旅行中一切都可能发生,没有偶遇和曲折也就没有旅行过。基本上,我们幻想着通过旅行将自己一生中的平淡浓缩催化成高潮迭起的微型小说,于是在上路之前,我们就知道了自己将要经历什么。 有些事情的确十分神奇。比如,我到达巴黎的第一天,手中没有一张地图,在不知名的地方打转,只觉得找到地铁站就找得到住处和想要去的地方。到了地铁站排队买票,前面站了一位亚洲面孔的男子。眉眼间很是好看。他转头看了看我,问:「Are you a Singaporean? 」自此打开了话匣。在排队等买票的20分钟里,他把自己来到这里的来龙去脉以及景点推荐说了个大概。一人在外我会十分谨慎,和人攀谈会避免过深的交流。我在外两个月和别人谈及的个人情况也不及这20分钟的信息量。他问我去哪。我说,不知道,手里没地图,连Gare de Lyon在哪都不知道。他从大包里摸索出一张皱巴巴的地图,递给我,「Take it..」我当时竟愣在那里。就是这张地图,随后陪伴了我在巴黎的整个时光,陪我摸索到了想去的每个角落。买完票,我们不知该说什么,道了声“Good Luck”,就各自消失在人群。心里登时感觉到了失落。之后的几天,我会时常想起他,不知道他走到了哪里,见到了什么样的人,看到了什么样的风景。逐渐地他对我说的一切都变得越来越模糊,最后只剩下,他是个「大好人」。七八天后,我已经晃悠到巴塞罗那。阳光很好,犹豫着要不要去古埃尔公园,北面,微远。最后还是磨磨蹭蹭地坐了地铁去。上坡下坡七扭八拐终于到了这个充满着Spanish modernism气息的世界。然而我首先注意到的并非童话王国的城堡和蜿蜒扭曲的通路,而是站在台阶正要向下走的「好人先生」。他没看见我,我观察着他的表情,一副热烈而激动的样子。我走上前去,拍拍他,问他还记不记得我。他立刻认出了我,眉毛挑到最高点,不知说了多少遍OMG,miracle, can’t believe it。事后我想,如果我在马德里多呆一日,路上再犹豫一会儿,地铁再多等一会儿,再进一个小商店,或者他玩耍完毕从后门离开,没有对每个建筑景观都细细观察……那么我们的相遇就完全不可能。两个国家的人,在另外两个不同的国家相遇两次。这样的情境,很像保罗奥斯特的小说,诸多巧合,却又合情合理。旅途中的事,容不得你多想。即使想了,也难以想出个究竟。 然而有些事情就十分平淡无趣。比如,在巴黎我遇到了一个新加坡中年妇女,因为我是亚洲面孔而对我徒增好感,于是和我攀谈起来。她临走时给了我一张巴黎地图,她说她住的宾馆里可以拿很多份。在巴塞罗那我又碰见了她。我们惊讶了一下,觉得两次遇到同样的人十分不易,便各自留了邮箱联系方式,合了影。回来之后我们写过一回邮件,就再也没有联系。 我现在讲述故事的态度偏向于后者。曾经感受到的罗曼蒂克似乎都被我扒了皮,露出了赤裸裸的事实。我们看了太多戏剧和电影,便总幻想着体验这种情景。于是我们选择了未知,旅途中未知的地点、未知的人、未知的景色都是罗曼蒂克故事的绝佳支持元素。我们戏剧化自己的旅途和自己的生活,因为我们不想早早地厌倦它。如果不罗曼蒂克化自己的旅程和生活,旅行是一个疲惫劳神苦差的事实便会彰显无疑。我们漫长的生活就是靠光怪陆离的罗曼蒂克维持下去的,我还是替大家保守着这个秘密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