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的故事叫青春

Posted: 10th June 2009 by Jiang Helen in 提香

刚到校,就收到了去年学农时做的破破烂烂的手工。我们做完怕压坏于是寄存在静那里。今天它出现在我面前时我有些不知所措。我不记得我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收下它,又是以何种姿态将他放入书包里。

我曾有过很多的故事,但故事的主角却不一定是我。当教室里只剩下我一个人,没有过多的无奈和怀恋,只是不得不臣服于时光的流转。听到小乖一句“我可能去不了北京了”,说者无奈,听者只能在心里垂泪。我确信我的青春终于在这句话里结束了。

我不喜欢关于青春的电影或电视剧,他们离我实在太远。曾在别人提及青春过往的时候很勉强的称自己正在经历的一切叫做青春,然后总觉得说了违心话。而现在,除了此词我却再也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词语来概括我这个时期的故事,它也许只能被叫做青春。

青春应该有阳光、有花、有草、有小鸟、有快乐、有烦恼。这些的确曾经真是的存在过。但面对的大多数,是人情浇薄、无奈与遗憾。故事的发生地点多数在学校,学校又是一个不容许太多绚烂故事发生的地方。故事,多发生在地下。

青春留给我最深刻的记忆就是头痛。直到现在也不能完全消弭。想太多的无关之事,当集中精力学习时,思想就会飞的很远;于是用力集中强行将思想拉回便会出现头痛的症状。头痛厉害时便会持续整天整夜,听课、头痛,考试、头痛,睡觉,头痛,上网、头痛。最后以吃脑宁片而告终。现在不频繁头痛的我怀念那段频繁头痛的日子。我的青春曾埋在那瓶脑宁片里。

青春的日子,我一直是矛盾着的。我一直在拒绝令我心灵产生震颤的一切,又在试探着触摸它们。我放弃过无比重要的东西,也曾为无足轻重的东西奋斗过。我后悔,但又说服自己做的没错。于是在矛盾中我过了一天又一天。高一时我曾狂热的爱哲学,也许因为接触的世界太小,便寻求着一个了解世界的途径。哲学改变了我,而后来我又开始用自己的世界观来修正它。现在越来越看不懂曾经挚爱的哲学:达达主义、存在主义、超人哲学……这些狂放不羁的书本是我青春躁动的见证。我不曾属于它们,只是在闲时掸一掸它们封面上的尘土,翻一翻粘住的发黄书页。

我的青春真是的存在于我的柜子。那里满载回忆。我打开它时内心总是平静的没有一丝波澜。我把关于青春的回忆锁在里面,它们会随着时光慢慢贬值,最后等我去了,便会被我的后代贱卖。老子的收藏儿子是看不上眼儿的。收藏不讲求分享,一个人视若生命的东西会对另一个人毫无价值。破纸片、烂地图、发黄的信、卷边的书……我把青春当做暮年来祭奠。

632是我经常提到又不愿提到的话题。这辆破公交伴随了我4年时光。说来我应该感谢它,虽然它如乌龟一样缓慢,上下学各占1.5小时,南京路和海光寺那里会日复一日的堵车,但还是给予我很多时间用来冥想、用来记录生活、写写小词儿,甚至这篇略带回忆性的小文儿也是在632写成的。我上车后90%的可能是坐在最后一排右后角那个高处的座位。因为那里经常没有人,二是放东西又很方便,三是吃相不容易被人看到。有很多人会坐632上下学,但极少有人陪我坐到下车;我向来是目送着我的伙伴们远去。即使是最热的夏天,我也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他们先下车回到家吃上冰凉爽口的西瓜。

我的故事至此要告上一段落了。因为我要下车了。我曾经想成为那么多那么多人:行者、诗人、哲学家、写手、芭蕾舞演员、柏林爱乐乐团首席小提琴手、小公园里独坐的人、住在杭州的人、和尚……而现在,我宁愿做一个能吃饭、能睡觉、能思考、能感冒的普通人。我的故事叫做青春,你的故事也叫做青春。我们只是在不同的空间内干着不一样事情的同样平凡的人。没有人能将自己的故事贴上“青春”的R圈注册标签。也没有人会将自己的青春毫无保留的出售。我们都乘坐着观光电梯,路过了叫做“青春”的楼层,而每个人眼中看到的,都是不同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