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一句足以回答任何问题的万能答案是“It’s a free country!”在一个自由国度里,你需要做的就是never be afraid to ask…anything! 作为一个第一天就被海关拦下翻看家底的外国人,这几天在特区接受的待遇还算不错,弥补了第一印象的不足。在网上预定国会参观,网页信息显示参观参议院和众议院也许会需要给本周议员写邮件,似乎给非米国人民获取信息增加了难度。我直接找到参议院入口去问询,工作人员直接甩给我一张小绿卡片,上面赫然印着 “Permit”,并告诉我今天参议院辩论结束,周一拿着这张卡再来吧。通过同样的方式我又要到了众议院的参观许可,是一张橘黄色小卡片。一切就这么容易。 国会里面除了圈出来的可供参观的地方,其他都是工作人员的办公室。整座国会山地下都有隧道相通,我误打误撞进了办公区,简直就是一座大迷宫,地下通道特别像逃生隧道,各种管道固定在墙上,往前看去没个尽头。衬衫革履和西服裙从你身边匆忙走过,留下一缕缕名牌香水的味道。在通向国会图书馆(Library of Congress)的隧道墙壁两侧挂满了各种政治漫画和肖像画等等,是特区曾经举办过的少年政治漫画比赛获奖作品。政治启蒙要从娃娃抓起,自由国度的概念要从小散播。 进入国会图书馆的Jefferson Building,中间的Jefferson Reading Room被巨大的玻璃圈起来,只能从二楼俯视。这个壮观无比的图书室只是几十个图书室中的一个,古旧的木质书架、暗黄的灯光、巨大的拱顶、精美的壁画和零星散座伏案工作的研究员们立刻把人送回18世纪。在这样的环境下做一辈子研究也不再是难以想象的事情,这里是任何政治、法律等领域热衷者的天堂。图书室被封起来只是由于一个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原因:来往游客的喧闹声不应当打扰研究者的日常阅读研究。但任何16岁以上持有ID的人都可以免费申请一张国会图书馆阅读证,便可以随时在开放时间出入任何一个国会图书室,Jefferson Reading Room亦包含其中。我到Madison Building进入了电脑录入和填表照相等程序便成功获得了一张图书证!再次印证:一切都这么容易。 美国民众可获取信息的渠道之多和难度之低实在让人嫉妒不已。也难怪民众对于政治如此热衷,想要了解什么一切信手拈来。The right to know在这里获得了实在的含义,并非一句空口承诺的权利。获取信息、了解政治中发生了什么是民主参与的第一步。能够有机会观看议员辩论才使选区人民提出意见和为议员建议法案方向成为可能。除了获取信息如此容易,资源的丰富程度也超出想象。国会图书馆、十几个史密森博物馆的免费参观等等都在最大程度上增加了public participation的机会和能力。当然,accountability也在这种高透明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所谓“问责”,如果民众不知道自己的代表是谁、自己的代表在哪儿、进入立法机构都要有正当缘由并经过层层检查、想要寻找政府和立法相关数据和资料都不知去哪儿找,那么民主便永远无法真正立足。再有,几乎所有的资源都是免费的,并且不区分你是本国人民还是外国人,这种平等对待empower了中下层民众。你钱包空空不代表你的头脑也只能空空如也,你有机会通过零门槛和随手可得的资源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和周遭生活的环境。穷困并不消除了你的权利、以及你了解自己权利的机会。Opportunity, that’s all you need. Free access levels the playing field for you and brings you such opportunity. 说到opportunity,也许只有在美国,一切看似不可能的事情才能够自然而然地发生。美国极为珍视meritocracy,因为只有这样的制度才能使任何人获得机会,并通过自己的能力改变命运。这样的故事比星星还多。每个美国移民背后都应该有一个值得讲述的美国梦的故事。改变的过程也许真的很难,但可贵的是周遭环境总会给你一种感觉,你的希望永远不会被浇灭,直觉告诉你坚持一下马上就可以看到隧道尽头处的光。尽可能使制度自由无阻碍加上一切皆有可能的乐观精神组成了这样一个美国社会。 作为一个才到米国三周,到DC半个月的小白,作为一个从政治启蒙就开始学习研究米国但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的political junkie,作为一个从来没把自己当作也从来没觉得自己是外国人到处乱闯的莽汉(此处指女汉子),结束了半天的参观往家走的路上便忍不住找了个coffee house坐下将以上乱麻般的想法一吐为快。Union Station, that’s where I am:华盛顿的火车汽车地铁中转站,任何人旅行开始的地方。看着身边来来往往提着大大小小行李表情行走状态各异的人,我心里竟也充满了踏上旅途之前才会有的乐观和希望。用HONY摄影师经常会提到的一个词来形容:a happy moment of my […]
Posts Tagged ‘米国’
已在华盛顿成功生存一周。美帝成功存活半个月。用“生存”和“存活”一类词似乎夸大其词,因为在这里生活真的没什么困难,只要手里有现金或信用卡。没来美国之前听到完全没有相似度的人群对美国大加夸赞,心里总是膝跳反射般地进行质疑和反问。直到自己来了,才发现他们对美国的大部分描述都十分真实,包括多元化、包容度和社会众生相。与初到英国不同的是,自始都没有被排斥之感。融入人群不被发现是一件极为容易的事情,很少有人会对你的任何不同大惊小怪。举个例子,波士顿地方最高法院的8个大法官中,四个女性,一个男同,两个非裔美国人,一个亚裔美国人。在我实习的地方,实习生坐成长长的一排,非常有气势地占据着一整面墙,来自哪里的都有。一个部门的有爱尔兰的、迪拜的、蒙古的、德国的以及美国各地的。你想要放大自己的不同都很难。美国人常挂嘴边的“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并非人为制造的粉饰言论。 但两周前和美国的第一次接触却没那么愉快。6月30号,坐了20小时的飞机加转机终于到了波士顿。海关关员看了一眼我的护照立刻就叫我站在墙边黄线前面等一等。我心想,crap,发生了什么,我难道要被遣送回国了么。静心一想,没做亏心事,所有文件合法,没必要觉得自己矮半截,于是做好了奋力抗争的准备。向两边一看,被叫着站出来等着的人还真不少,亚洲面孔居多。过了10分钟左右,一位移民官高举着所有人的护照像牧羊人一样把我们哄进一个办公室。这帮人里大部分是越南的,还有个别几个日本的和澳大利亚的,以及我。我走上前问,有什么问题么。移民官微笑着和我说,没啥问题啊,你坐在那等一下呗。我心想,没问题你拿走我护照不让我进关。那帮越南人看起来像逃难的,大包小包,还在不停地交谈,但每个人脸上都神情严肃。对面的日本男生用手抱头一直叹气。过了几分钟,他被叫过去问话,其他人都在边上坐着听着。他的签证有问题,上交了错误的表格。经过一番极为驴唇不对马嘴的盘问和回答,移民管叫来了航空公司工作人员,貌似让日本小哥立刻买张机票回国,不能入境。小哥一副苦瓜脸,嘟囔着“it sucks”。我等的好捉急,于是上前再问,还要等多久,到底啥问题,一个女移民官显然有点儿不快,告诉我再等等,她已经以最快速度处理了,但依旧强调没问题。过了一会儿出现了一位会说越南语的亚洲面孔女警官,和越南被扣押人员们叨叨一通、一起笑了几声之后,那帮人拿着自己被stamp过的护照愉快地离去。走之前,一位女移民官眼睛一亮发现了其中一个越南妇女的指甲做的不错,于是大声夸赞起来,并握着人家手观赏半天,还问人家怎么做的。越南人只会笑。会说越南语的亚裔官员面对我们做无奈状咯咯笑说,“Girls”。我一点都没感觉气氛轻松,心想有这功夫您了不能告诉我我到底有啥问题嘛。 终于叫到了我的名字。我上前对来美帝的目的和居住地点进行了说明解释。女移民官听后叫我回去继续等,然后进到后面的房间和另外一位男移民官说着什么,之后打了个电话。两分钟之后另外一个官员进到办公室,几个人都进到后面屋子消失不见。有一瞬间我真觉得自己也要买张机票回去了。已经等的没有了时间概念,突然那个女官员出现了,在护照上盖了章,然后说“Ma’am you are all set”。我瞬间夺过护照以最快速度冲出有密码的大门。直到快走到停车场才翻开护照看了一眼,章上印着停留时间到12月底,护照和签证上没有任何异样。我看了看表,被锁在小屋近一小时。到底有啥问题直到现在我也不清不楚。不过见到米国阳光的那一瞬间,眼睛刺激得要流泪。吐了口气,戴上墨镜,装作啥都没有发生过,拖着箱子大踏步行进在美国的水泥地上。